国内首份非遗电商发展报告:西南非遗产业增速领跑
一片玉米叶编织时尚单品,一团泥土捏出石湾版。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是“住在博物馆里的古董”,乡村也不再是“回不去的故乡”。
9月26日,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实验室、中国旅游报、阿里巴巴发布《2021非遗电商发展报告》。报告显示,过去一年,14条非遗产业带去年在淘宝天猫卖出过亿元,近一半位于县城及以下;年营业额过百万的门店中,西部省份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其他地区。在淘宝受访的非遗店主中,超过67%的人在店铺经营中找到了自己的工艺传承人。
这是国内首个聚焦“非遗电商”的报告,全面阐述了非遗电商平台传承发展的新模式。从产业角度看,以淘宝村镇为代表的产业集群证明非遗产业开始呈现规模效应。从区域样本来看,西部非遗产业增速领先全国;从农村的角度来看,淘宝的非遗店铺在农村提供就业岗位,让年轻人可以回去住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实验室首席专家刘志明教授认为,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地传承下去。促进非遗消费,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,是传承非遗保护最有效的途径。
商业创新,非基因遗传拥抱新载体。
非遗,传世,因市场而存。电子商务让很多非遗人士不再身处被遗忘的角落。
报告认为,“非遗电商”模式直接拉近了非遗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,带来了更大的经济价值空间,进一步激发了非遗的积极性。
创新是最好的传承。与两年前相比,开通淘宝直播的非遗店铺数量增长了115%;过去一年,淘宝直播380万次,80%的交易来自商家。通过直播,更多的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,非遗传也有了新的载体。
是继承和发展的必要前提。003010显示,淘宝天猫平台的消费者数量和人均消费支出连续三年增长。购买无形商品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潮流。超过67%的非遗淘宝店主在店铺经营中找到了传承人;72%的受访工匠表示,淘宝是他们的主要销售渠道。
今年淘宝创意节“天下第一创意”的获胜者是来自贵州的淘宝店“宁杭蜡染”。安徽人宁南下贵州12年,资助了一个有48名画家的蜡染作坊。她也通过淘宝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喜欢蜡染。这些画娘们的孩子大多选择了学习和继承这门手艺。
目前,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代表性项目1570项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代表性项目42项,居世界第一。但全国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为63.29岁,愿意继承衣钵的年轻人越来越少。但在淘宝上,非遗传开始呈现年轻化、高学历化的特点。据悉,接受问卷调查的淘宝工匠中,近四成是90后。65%拥有本科以上学历。
质量提升,西部非遗产业增速领跑全国。
除了传承,电商平台打通了中国经济的每一根毛细血管,其包容性在中国西部非遗产业发展中得到充分展现。
003010显示,与两年前相比,在淘宝天猫平台上,西部非遗创业者数量在中国前十名中增加了6位,其中甘肃增加了145%,位居中国第一。今年西商非遗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30%以上,明显领先于中东部地区。
体现在质量上,年营业额超百万的西部非遗店铺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其他地区;与两年前相比,甘肃和青海是中国仅有的
云南曲靖的李品忠,用8年的时间养殖了3000条鲤鱼,他的鱼类养殖拓展画挂在国内外众多粉丝的客厅里。成都的王小路用比头发还细的银丝记录了马龙夺冠的瞬间。她说,如果有销售,无形的技能不会丢失。最后,黑锅传承人陈团元在淘宝上搜了一个徒弟。夏天剩茶不多的茶壶走出江汉平原。粉丝们感谢他带来了童年的味道.
电子商务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佩戴在手里,把“文化遗产”变成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“文化资源”。
回乡旅游,非遗开发助力乡村振兴。
当前,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,进入乡村振兴新阶段。
公开数据显示,73%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传统村落。点亮非遗产业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。
小工艺品带来大产业,淘宝天猫14个非遗产业带成交额已突破1亿,其中6个位于县及县以下。德化瓷是目前最大的非遗产业带,占据全国80%的茶具销售市场,拥有3个淘宝镇,13个淘宝村。产业带和淘宝乡镇的发展成为无形发展的火花。
003010显示,在淘宝开店后,超过半数受访的非遗工匠增加了员工数量,超过半数的淘宝非遗店主有招聘新员工的计划。
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留在家乡,回到家乡,为地方发展注入新的活力,让西部和农村更加开放、更加年轻。他们以新的思路和理念,摸索出一条通过非遗传传承促进乡村振兴的好路子,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业融合中具有持久的生命力。
上游新闻记者孙蕾。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最新文章
